荷花谢了,胡杨黄了,秋风卷着细碎的沙粒吹过,叶尔羌河畔的水稻弯下了沉甸甸的腰。
一转眼,姜南和倪女士在南疆已经生活了三个月。古丽依然下落不明。有时候,姜南真的怀疑,这个女儿是否真的存在。
倪女士的记忆像被风沙侵蚀的壁画,模糊不清,只留下零碎片段——古丽爱笑,古丽的眼睛乌溜溜如葡萄,古丽的小手小脚会随着她哼唱摆动,她给古丽的襁褓绣过玫瑰,用的是最朴素的十字针法……
姜南很想提醒老太太,这个玫瑰花襁褓是她在农一师时,给弃婴古丽绣的。也许后来又给亲生的古丽绣过,也许只是记忆太过混乱,自动移花接木。
但是她不敢。
因为梳理记忆,倪女士已经病倒过一回。
当时她把“阿米尔”作为关键词,问倪女士能不能想起什么。老太太的确想起来一堆:又高又帅,眉毛浓密,笑起来有点孩子气,是帕米尔高原上的边防战士,他们第一次相见,就是在阿米尔驻扎的萨里尔山口,“他骑着黑马跑来,像一阵风。”
姜南兴冲冲打开导航软件,去搜寻“萨里尔山口”,搜索到的结果竟然为零。
也许是军事重地不对外公开?也许是时过境迁,地名也变了?
于是她向霍雁行这位“老司机”请教,在南疆,尤其是帕米尔高原上,有没有这样一个地方。
霍雁行遗憾地告诉她,从来没听说过这个地方。帕米尔高原上的确有边防战士,但是边防部队和生产建设兵团是两个系统。倪女士的调动只可能在兵团内部,而边防部队驻扎在国境线上,远离人烟。
他当兵的那几年,就驻扎在喀喇昆仑山上,深知驻边的滋味:“一个月能来一趟邮车,收到个包裹就是最开心的时候。这还是六七年前,七十年代只会更艰苦。无论是地理条件,还是纪律规定,都不可能允许他们相遇,更不要说相恋还有一个孩子。”
姜南又向远在阿克苏的徐英华打听,信件来往中倪女士是否提到过阿米尔或萨里尔山口。
徐英华一听就笑了:“小姑娘,你去看看《冰山上的来客》。”
于是姜南找来那部老电影,看了个开头就恍然大悟:萨里尔山口是电影中边防哨所的驻地,倪女士描述的阿米尔,同电影里的这位几乎一模一样。
又是一次典型的记忆错构。
就连倪女士唱过的那支《花儿为什么这样红》,也是电影歌曲。这就很难判断,老太太唱歌时感觉到的酸酸楚楚,是因为真实的过往,还是代入了电影中阿米尔的恋人。
偏偏倪女士还要追问,有没有找到萨里尔山口,她的古丽很可能就在那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