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一时间,京城,朝内大街166号。
《人民文学》杂志社编辑部,主编张光年一直忙于《人民文学》复刊后的各种管理和疏理工作。
直到最新一期的《诗刊》出来好几天了,他才从手下的编辑桌子上看到《一代人》这首诗。
“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,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!”
静静地再次读了一遍,张光年依旧觉得内心的震撼不减。
他是诗人、文艺理论家,也是作协的副主席,被誉为“新时期文学复兴的关键推动者”。
著名的《黄河大合唱》,就是他创作的组诗,由洗星海谱曲,成为了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象征。
他在五六十年代,历任中央戏剧学院教育长、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,以及《文艺报》主编等等重要的文艺战线岗位。
但是却在特殊时期,被批为“文艺黑线人物”,遭受了迫害。
在去年1976年才刚刚平反,恢复了工作,主持了《人民文学》的复刊。
就个人的文学成就,他远不如巴金、钱钟书等造诣高。但是他在推动《人民文学》的复刊,选择文章刊登突破思想禁锢上做出的贡献,却是有目共睹的。
尤其是后来刘心武的《班主任》就是由他力排众议支持发表的,才由此开启了“伤痕文学”的潮流。
所以……
《人民文学》的主编张光年或许对《面朝大海,春暖花开》并不怎么感冒,可是当他看到《一代人》的时候,却是止不住双手颤抖,难得的发出了感慨来。
他自己也是诗人,爱写诗,更爱读诗,尤其是读到能产生共鸣的诗歌时,更是身体与心灵一同震颤与激动。
“这首《一代人》,好啊!真的是写得太好了。”
“主编,这首《一代人》是海子写的,当然好了。过年期间,海子写的《面朝大海,春暖花开》,都已经不知道帮着京城多少半大小子追到对象了。
不过,我也是真没想到,海子还能写出如此有深度又简短凝练的诗来。
不简单!一个农民出身,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来,用才华横溢来形容,真的不为过了。”
“据说郭老、巴老和钟老,都给《一代人》写了很高的评价。下一期的《诗刊》还会专门开一个专题来赏析这首诗,把三位文学巨匠的评价都贴出来呢!”
“《诗刊》这一次算是出了大风头了,据说了老人家都看到,并且亲自夸奖了几句呢!说什么新时代有新气象。
主编,咱们《人民文学》也得加把劲,争取也开创一个文风潮流出来。”
“咱《人民文学》作为作协的亲儿子,要是复刊这么久,都没有能拿得出手的文章,那也太跌份了吧?”
“来稿倒是不少,其中也不乏一些文笔不错的。但大多数看着都令人打瞌睡,没几篇小说能看的,散文更是……形散神也散。
主编,你是作协副主席,要不你和作协的那些大作家们,约一下稿吧!相信,有了大师们文章的加持,先栽下梧桐树,说不定就能引来凤凰筑巢呢!”
……
面对编辑们的抱怨,主编张光年也是相当的无奈,好文章又不是河边的鹅卵石,去就有得捡,想捡多少就捡多少。
真正的好文章,无异于在沙里淘金,得寄托于时间与运气了。
他恢复工作后,复刊《人民文学》,自然也是想着干出一番成绩来,给国内的文坛带来新气象的。